中国人口红利拐点效应被夸大

2012-09-18 20:09:27
[ BPO网导读 ] 中国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将非常平缓,经济增长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受此困扰。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迁移、集聚和人口相应再流动的过程,势必产生新的投资和新的增长极并推动


因此,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政府主导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之后,如今各省各市遍地开花的开发区将逐步优胜劣汰。若干年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迁移、集聚和人口相应再流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势必产生新的投资和新的增长极,并推动经济增长。如过去10年中,东部地区在全国的人口占比上升了2.41个百分点,其中广东人口在全国的比重提升了近1个百分点,这与珠江三角洲的GDP总额领先全国是一致的。而中西部和东北的人口占比均出现下降。从未来10年看,以江苏、浙江和上海为主体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将会较快。同时,中国一线大城市的人口增幅也将超过上一个10年。
勤劳也是一种人口红利
2000-2010年,中国14岁及以下人口减少了约1500万,而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约500万,尽管老龄化程度提高很快,但目前儿童比老人还是多4485万,而不少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00年初老年人口就超过儿童人口了。因此,估计中国之于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的相对优势依然可以维持15年以上。即当中国的人口红利拐点临近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对人口红利”的优势。
中国人口的更大优势还在于劳动力的勤劳度,。比如截至2010年,中国的女性就业率为74%,远高于53%的世界平均水平,在金砖四国中也最高。巴西的这一数字为64%,俄罗斯为69%,而印度只有35%。从周工作时间看,据有关统计,中国人每周平均工作时间是45个小时,相比之下,美国人平均约为40小时,而欧洲国家则平均只有37个小时。或许是这种勤劳的秉性,是因为人多地少、人均拥有的自然资源过少,才让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比较除美国之外的全球四个制造业大国特点,可以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如日本和韩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0.51亩和0.49亩,但劳动者都十分勤劳,德国人更是在欧洲各国中最勤劳的。而中、日、韩三国则都是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都有悠久的勤俭敬业的传统。在这三国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居民储蓄率都名列全球前几名。因为只有低消费、高储蓄,才能保证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张,并带动出口增长。如今,中国、日本和德国分列全球GDP排名的第2、3、4位,出口总额的排名也在全球前4的位置(附表)。
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薪酬有了明显上升,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2012中国外贸形势报告会”上讲到:“越南的制造业平均工资现在每个月大概是1000元,印度大概是600元,我国东部沿海大概在2500元到3000元。” 因此,中国部分人工成本占比较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等,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看来难以避免。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产业的竞争力仍然具有优势:工业基础雄厚,产品的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在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等行业具有较强的优势竞争力。因此,产业配套程度和规模经济特性决定了发生大规模的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可能性不大,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的可能性也不大。


BPO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BPO网”或者“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BPO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BP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PO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产生的任何结果负责。

BPO公众号 BPO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