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红利拐点效应被夸大

2012-09-18 20:09:27
[ BPO网导读 ] 中国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将非常平缓,经济增长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受此困扰。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迁移、集聚和人口相应再流动的过程,势必产生新的投资和新的增长极并推动


此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减慢,也促使短期劳动力供给紧张。但农村劳动力的潜在供给能力还是很强,根据人保部的数据,2011年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为2.659亿,这显然还是太多了(美国只有200万左右)。故未来10年,其中至少有1亿人可以转移到城镇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工作。此外,农村常住人口目前为6.566亿,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农村就业人口为4.05亿,则农村尚有2.52亿人口无就业,占农村常住人口的38%,这一比重显然也偏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口可以转为劳动就业人口。
再看整个中国,尽管2011年15-64岁的劳动力人口规模达10.02亿,但总就业人口也只有7.64亿(国家统计局2011年数据),除去目前在读的接受高中、中专和高等教育的0.759亿人口,尚有1.62亿劳动年龄人口没有就业。2010年末,60-64岁年龄段的人口规模为0.587亿,假如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则又可以释放出很多劳动力。
因此,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看,中国经济增长应该不会受到劳动人口占比下降的困扰。如果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投入能够进一步增加,则劳动力的现实供给能力还能够大大提高,人口年龄结构反映的是可参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说明人口结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而人口的流动性则反映人口活动助推经济增长的现实能力。人口的流动性大致可以用每年城市化率的提升速度来表示。过去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率每年都以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目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水平提升的加速阶段,2011年城市化率上升了1.6%。反观印度,虽然国民的平均年龄还非常年轻,预示着未来可以长期享用人口红利,但其人口流动性却不大,也就是人口潜在优势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人口的良好流动性,带来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行业的高速发展,这些年来,中国的高速公路、高铁等新增的总里程,高居全球第一。此外,城市化过程中,新移民的到来,会带动房地产、教育、医疗卫生等多个产业的发展。有人估算,每增加一个城市的新移民,大约可以带动该城市增加投资10万元左右。而目前,中国城市化率水平仅51.3%,应该还有近20年的增长,才会使得城市化程度达到相对均衡水平。此外,中国目前人口的分布还很不合理,人口集聚度不高。如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人口为大城市)占中国所有城市人口的比重为47%,远低于全球72%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今后中国的人口流动依然会非常活跃。
以日本为例,东京经济圈由东京都和周边的琦玉县、神奈川县、千叶县组成,人口3670万,占日本总人口的28%,其GDP占日本全国的30%左右。东京人口迁移变动主要经历了两个比较完整的周期。第一个周期自1955年开始到1975年结束,大约持续了20年。这一时期是东京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和人口的急速膨胀期,一直表现为人口净迁入,大致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先后达到最大值。第二个周期是70年代末期开始到90年代初期结束。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相当于日本上世纪60年代初的水平,如上海常住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2%,GDP仅为全国的4%左右,中西部地区的人口集聚度更低,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远未结束。未来人口流动的方向大致有两个,一是中西部人口继续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二是农村和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聚。


BPO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BPO网”或者“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BPO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BP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PO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产生的任何结果负责。

BPO公众号 BPO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