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红利拐点效应被夸大

2012-09-18 20:09:27
[ BPO网导读 ] 中国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将非常平缓,经济增长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受此困扰。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迁移、集聚和人口相应再流动的过程,势必产生新的投资和新的增长极并推动

中国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将非常平缓,经济增长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受此困扰。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迁移、集聚和人口相应再流动的过程,势必产生新的投资和新的增长极并推动经济增长。此外,中国人口的更大优势还在于劳动力的勤劳禀赋。
2011年,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74.4%,比2010年微降0.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担忧。所谓人口红利拐点,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意义上理解,是指一个社会人口结构中,当劳动人口增长率持续低于非劳动人口(特别是退休人口)增长率时,人口红利的拐点便可以确认了。那么,这个拐点的到来是否真的要让中国经济增长步入下降通道呢?
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将非常平缓
“人口红利期”的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年龄结构的这一变化将带来劳动力增加、储蓄和投资增长,以及人力投资增加。但不少人口研究者认为,2015年前后中国人口红利将尽,这似乎有点危言耸听。因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在到达峰值后,将会经历一个非常缓慢、温和的下降过程,即拐点将是一个圆弧顶。即便到了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较2015年的峰值仅下降0.75%左右,而且比2010年仍会增加近1900万人(图1)。
不过,2005年以来不断出现的民工荒,以及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存在的用工短缺现象,似乎与人口红利将尽的担忧非常吻合。若仔细分析用工短缺的原因,实际上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从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看,2000-2010年中国25-34岁的人口净减少近4680万,即平均每年减少460多万(图2)。在大部分中国人的观念中,这一年龄段应该是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也符合多数招工对年龄的要求。根据人保部披露的2011年劳动力供求状况数据,16-24岁、25-34岁、35-44岁、45岁以上各年龄组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18、1.06和0.77,可见25-34岁年龄段的劳动力最供不应求,而超过45岁的劳动力,则严重供过于求。
在中国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大部分用工单位却依然承袭过去的招工标准来招聘劳动力,自然加剧了25-34岁年龄段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如果能够参照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理念,放宽用工的适龄范围,民工荒或许就不会频频出现。
导致劳动力供不应求假象的另一个原因,是低端劳动力存在短缺,而中高端劳动力总体供过于求。根据人保部的数据,2001-2011年间,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之间,出现岗位多而就职人员不足的现象;大专以上学历者在用工上的供求关系,则从10年前的供不应求到如今的供过于求,2011年供需比为1:0.9,明显是供大于求。


BPO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BPO网”或者“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BPO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BP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PO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产生的任何结果负责。

BPO公众号 BPO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