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静海区产业园区

2021-06-03 09:07:30
[ BPO网导读 ] 近年来,静海区始终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健康”的发展理念,创新推动了以“多规合一”“三区联动”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了以国土空间管制、产业转型升级、资源集约节约、环境修复治理、生态文化建设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静海区位于天津市西南部,素有“津南门户”之称。静海区位优势明显,距天津中心城区20公里,距滨海机场50公里,距天津港80公里,距北京120公里,距大兴机场80公里,距雄安新区80公里,是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的桥头堡和排头兵,是雄安新区东出渤海通道上的战略要冲。静海交通路网密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聚集了五条高速和15个高速出入口,京沪高铁、津浦铁路从静海穿境而过,设有静海、唐官屯两处货场从事货物运输。
        静海区坚持错位发展,形成了以循环经济、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健康医养、都市农业、文化旅游为主导的“六大产业”体系。按照高质量产业发展规划,在“做大、做强、做优”六大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大健康、信息科技、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
静海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健康”的发展理念。装配式建筑产业、通航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健康产业业是推动静海经济升级转型的主导产业。
主要园区:

1 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装配式建筑、循环产业,新能源产业。
2 团泊健康休闲度假区:旅游、文化产业。
3 静海经济开发区 :智能制造产业、家居、自行车、汽车零部件产业。
4 天津健康产业园:大健康产业。
5 静海国际商贸物流园:商贸物流、现代医药。
6 唐官屯加工物流园:大宗商品商贸物流业。
7 大邱庄工业园:钢铁产业、现代制造业。
8 蔡公庄乐器园:乐器产业,钢铁产业。
9 滨港高新铸造园 :电镀铸造产业,飞机零部件制造产业。

      近年来,静海区始终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健康”的发展理念,创新推动了以“多规合一”“三区联动”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了以国土空间管制、产业转型升级、资源集约节约、环境修复治理、生态文化建设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投入30亿元推进“四清一绿”工程。引调生态水源1.7亿立方米,水库周边空气优良率达54.2%,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对所有涉污、涉酸企业实施专项治理,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3起,依法、取缔关闭严重污染企业441家。积极推进全国美丽乡村试点区建设,清洁村庄建设实现全覆盖。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年处理加工各类工业固废150万吨,成为天津及环渤海地区的“城市矿山”基地。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和林下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00家,连续4年居全市首位。天津健康产业园先后承接国内外重大赛事,天津中医药大学、康宁津园等一大批教育、医疗、科研、养老机构相继落户。以静海国际商贸物流园和唐官屯加工物流园为南北物流带,重点建设翰吉斯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等服务业大项目。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循环经济、健康产业、商贸物流、先进制造、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6大产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成为拉动天津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批准静海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该区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区“十三五”规划,并先后出台了《静海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静海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指标说明和任务分解》《静海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任务牵头单位建设名单》等多个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利用5年时间实现4大目标,即:国土开发格局更加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明显改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实效。

 

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目标,该区以探索实施“指标导向倒逼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落实机制”为路径,着力构建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循环低碳的生态产业、集约永续的资源利用、宜居友好的社会环境、和谐文明的生态文化、公平高效的生态治理6大体系,确立组织推动机制、强化资源保护机制、完善规划衔接机制、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加强资金保障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机制、健全指标监测机制、实施评估考核机制。该区已明确GDP能耗、新建绿色建筑比例等49项建设指标和46个部门近100项分工,推进子牙园区节能照明工程、食用菌循环加工等69个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各项工作正科学有序地推进。

据介绍,到2020年,静海全区国土开发格局更加优化,开发强度控制在25%以内;禁止开发区域面积不低于60.4平方公里。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14年下降30%以上,能耗强度下降23%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9%,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提升至95.3%;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2%以上。生态环境治理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达标率提升80%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26.8%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1.36万公顷,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土壤环境总体保持稳定。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实效,指标导向型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基本形成,“多规合一”“三区联动”、空间管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京津冀废旧商品回收和“城市矿山”协同发展,生态环保补偿等关键性体制机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谋思路

  实施“静海干净工程”,以政治生态保障环境生态

  坐落于静海区东部的团泊湖,水域面积达51平方公里。

  2017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时,静海区被督察组指出了以“钢铁围城”为代表的诸多突出问题。彼时,静海区为其曾经的“粗放式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

  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多维度问诊中按病开方,面对“钢铁围城”、“散乱污”企业、坑塘与渗坑等环保旧账,静海区委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表面上是管理问题、不作为问题,但根子上是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问题。为此,静海区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谋定绿色发展之路,实施“静海干净工程”三年专项行动,以政治生态干净保证环境生态干净,推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思路一变天地宽,“硬任务”推进和“软环境”建设“双轮驱动”。

  一方面,静海着力实施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推进生态林工程;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和“钢铁围城”综合整治,散煤和燃煤锅炉“清零”治理,化学污染物和餐饮油烟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机动车污染和道路、施工扬尘防控,秸秆禁烧和鞭炮禁放等专项行动,彻底治理渗坑和三街化工厂场地污染,补齐农村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泥处理设施短板,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津雄走廊上的生态节点作用初步显现。

  另一方面,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静海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推动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建立领导包联乡镇(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制度,严格落实网格化、河长制、坑长制管理,成立公安、环保、应急、交通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开展24小时不间断巡查,确保环境保护监管全覆盖、无死角。

  2021年2月,在全市生态环保工作会上,静海区以“高水平保护促高质量发展”为题作典型发言。在总体减排比例不低于国家要求的基础上,静海区支持“单位工业总产值污染强度”和“单位缴税额污染强度”两项指标好的企业优先生产,企业主动投入污染治理的意愿大大提升,实现了生态效益与发展效益统筹兼顾。政策实施后,2020年下半年,静海区涉气企业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了12.1%、12.7%、16.8%、13.3%,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了14.6%。根据税务部门统计数据,涉气企业2020年下半年税收同比增长31.2%,较2019年同期增速上升24.4个百分点。

 

  开新局

  对标绿色谋发展,建立绿色、循环、低碳现代产业体系

  图为位于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银隆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

  对地方政府来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最主要的工作之一。而静海的经济发展,也还是由政府主导推动,只是主旋律已悄然变成了绿色发展。

  痛下决心“破旧”:2017年以来,静海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149家,工业总产值减少38亿元,税收减少4625万元;2020年底,天丰、轧三两家钢铁企业停产退出,全区工业总产值减少367亿元,税收减少13亿元。

  “立新”提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32.9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十二五”末的6.4∶49.2∶44.4调整到“十三五”末的5.8∶44.5∶49.7。三产增加值于2017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6-2020年保持3.4%的年均增长,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

  2020年末,静海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9家,较“十二五”末增加242家,年均增长7.4%。完成工业总产值1722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二。2020年,企业盈利面达到82.3%,比“十三五”初提高5.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实现营业收入258万元,比“十三五”初增加了109万元,年均增长14.6%;人均创造利润5.9万元,比“十三五”初增加4.2万元,年均增长36%。

  “十三五”时期,全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67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3家,市级众创空间、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创业载体达14 家;本土企业上市实现零突破,累计境外投资额较“十二五”增长超400%,外贸出口增速持续领跑全市;工业战略新兴产业比重逐年上升,2020年总产值达1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10.8%,较2017年提高2.5个百分点。

  2021年3月31日下午,记者来到坐落于唐官屯镇的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建筑装配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着。“这批产品是为住宅生产的,除此之外,我们还为地铁和桥梁涵洞建设等提供相关产品。”在参观廊道上,公司环保安全部副部长李国凯向记者介绍,装配式是绿色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现浇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可节水约50%,降低施工能耗约20%,减少建筑垃圾70%以上,而且可显著减少施工扬尘和噪声污染。

  主管工业的唐官屯镇副镇长张彦江对记者说,装配式建筑(制造)产业是静海区高质量产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据他了解,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装配式建筑(制造)产业企业5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4%,较“十二五”末提高2.7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达到18.5%。其中有超10亿元装配式钢结构产品投入雄安新区建设。

  静海区始终坚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建立。位于静海区西部的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对再生资源“刀割火烧”粗放拆解的有效管理,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到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逐步形成了静脉产业促进和反哺动脉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构筑起再生资源、精深加工再制造和节能环保新能源三大支柱产业,已集聚企业357家,形成了再生资源回收拆解、精深加工再制造等绿色生态产业链。同时,壮大新能源产业,银隆新能源汽车、联美量子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等项目相继落户园区,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和新能源电池研发制造、回收拆解及梯级利用的新能源产业链。

  记者在健康产业园区了解到,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设立在静海区的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在原有基础上实现高起步。2020年,包括张伯礼院士领衔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国家组分中药重点实验室项目在内的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年内共有17个产业项目签约,65家企业在合作示范区内注册,形成了完整的储备、签约、建设体系链条。至2035年,示范区将建成创新能力强、产业聚集度高的健康产业创新区;健康服务智慧化、人性化、均等化、多元化的健康生活先行区;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对外交流体系完备的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产城融合、智慧健康,引领京津冀健康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示范区。

  促转型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有活力、生态有魅力

  静海区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届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现代、活力、绿色、健康、平安、幸福静海。图为静海区街景。

  新兴产业在蓬勃发展,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静海区引进德国生态环境理念和先进制造要素,规划建设中德天津大邱庄生态城。对大邱庄镇“腾笼换鸟”转型升级,让“钢筋铁骨”实现华丽转身。中德生态城规划总面积398.54公顷,可容纳人口约5万人,作为静海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着力发展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产业园、中德国际企业总部区等特色产业集群,将打造成为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示范区、高端智能制造研发应用引领区、中德产业技术孵化区和绿色宜居生态城。

  坐落在团泊湖南岸的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静海区唯一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本土企业,已形成天津、唐山、邯郸、陕西韩城、江苏溧阳5个生产基地,旗下10家钢管生产企业拥有200余条生产线。作为国内钢管行业的领军企业,友发集团(601686)早在2013年就已经开始用天然气作为能源,每年投入上亿元进行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改造,目前其下属两家分子公司已获得工信部认证的“绿色工厂”。同时,这家企业2019 年开始规划建设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计划2021年底前在天津工厂落成,将是天津行业内的第一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静海区中旺航空产业园内的天津滨港电镀产业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了电镀企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产业基地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管理模式,对电镀企业实行“废水集中治理、废气集中监控、废渣集中管控”,致力于打造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电镀产业园。负责企业管理的总经理张黎明对记者说,现在园区已入驻企业近90家,产品涉及军工、航天、航空、高铁、汽车、电子等行业领域。

  天津欧派集成家居公司是欧派家居(603833)集团在北方唯一的生产基地,产品辐射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公司总经理刘海旺对记者说,落户静海11年以来,公司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截至目前,环保固定投资达到6325万元,装配了集尘设备、污染治理设备和在线监测设备等。每年运营投资费用227万元,包括危废处理、环境检测、设施运维等。2019年投资900万元完成防治VOCs治理项目。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5.77亿元,利税总额约2.29亿元。刘海旺说,我们经常教育3300名在职员工珍惜“天津市绿色工厂”的荣誉称号,爱护静海的生态环境。

  现代物流业、智能智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也同时在静海区谋篇布局,落棋定子,铺展开来。

  产业有活力,生态有魅力。静海区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同时,持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将57.83平方公里土地划入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至今完成生态补水4.7亿立方米,持续开展绿化造林工程,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29.1%,高于全市28.24%绿化率,名列前列,形成了“东湖西林”的生态格局。

  位于静海区东部的天津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62.7平方公里,是雄滨走廊中心生态节点。通过实施水系治理、退化湿地修复、退渔还湿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湿地生态涵养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步恢复。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鸟类前来繁衍生息,鸟类种类已由2015年的113种增加至2020年的200种。

  去冬今春,栖息在天津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的鸟类数量达到6.5万只,较上年同期增长20%,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大天鹅、小天鹅、白琵鹭、海鸬鹚以及白鹭、苍鹭、黑尾塍鹬等国家“三有”保护鸟类。在团泊湖湿地,鸟儿们与湖水草木相映成趣,呈现出一派自然野趣之美,每到候鸟飞临的季节都会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鸟。

  在结束采访时,记者看到在“十四五”规划中,静海区有着更宏大的蓝图,将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现代、活力、绿色、健康、平安、幸福静海;努力把静海打造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示范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先行区、天津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功能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

  静海区经济、环境、社会深刻变化,无异于“凤凰涅槃”。“静海之变”也是天津近年来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一个缩影。


BPO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BPO网”或者“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BPO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BP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PO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产生的任何结果负责。

BPO公众号 BPO公众号
返回顶部